圖片1
嘉峪關關城
是現存世界上最為壯觀
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軍事關隘
它始建于明洪武五年(1372年)
距今650年
幾百年來
它巍然屹立
傲然守護著邊疆國門
伴隨時代的和平與繁榮
嘉峪關關城
早已失去守衛河西的重任
但它的價值和意義
卻在新時代煥發出愈加燦爛的光芒
長城精神
2019年8月20日,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嘉峪關時指出:當今世界,人們提起中國,就會想起萬里長城;提起中華文明,也會想起萬里長城。長城、長江、黃河等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,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志。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,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。
嘉峪關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沖,是歷史上中外往來的關口,更是民族融合的熔爐,關城門洞地面凹凸不平的花崗巖條石,既是中外繁華的通商貿易、交流往來的見證,又是長城精神生生不息傳承的標志。它展現了中華民族厚德載物、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,凝聚了中華民族眾志成城、堅韌不屈的愛國精神,鍛造了中華民族不畏犧牲、百折不撓的堅韌品格,構建了中華民族文化自信、守望和平的精神家園。如今,以“自強不息、眾志成城、堅韌不拔、守望和平”為主要內容的長城精神,一步一步指引著我們前行。
歷史文化價值
嘉峪關是我國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,始建于明洪武五年(公元1372年),距今已有650年的歷史,是明代長城沿線修筑時間最早、建筑規模最為壯觀、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軍事關隘,古稱“河西第一隘口”,被譽為“天下第一雄關”。嘉峪關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關口,明朝開國大將宋國公馮勝略定河西,在班師凱旋的途中選中嘉峪山西麓建嘉峪關以控制西域,并于洪武二十七年(1394年)設嘉峪關所。
建筑研究價值
嘉峪關是目前長城沿線保存最完好的一座軍事關隘,建筑得法,布局精良,它坐東向西,由外城、內城、甕城、羅城、城壕五部分組成,構成了一個城內有城、城外有墻、墻外有壕、層層設防、布局嚴密的古代軍事防御體系。嘉峪關大部分由黃土夯筑而來,所用的黃土全部都是取自黑山的粘土。將選好的黃土放在青石板上讓烈日暴曬,將草籽曬死變成熟土后再進行修筑。在修筑過程中還要加入灰漿、棉麻、糯米汁等,增加墻體的粘結度。在建好之后,還要進行嚴格的質量檢驗,在一定范圍內用箭射墻,如果箭頭射進城墻必須推到重修,只有箭頭觸墻而落才證明墻